杠杆炒股爆仓 “乡漂漂”变身“香饽饽”,华工毕业生异地创业振兴粤美乡村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近1300万人杠杆炒股爆仓,预计到2025年将超1500万人。
在华南理工大学就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从城市来到乡村奋斗,于2020年12月在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一个水库移民村联群村创建“山冶诗社”民宿项目,把在城市中生活、学习收获到的经验和知识,用到了乡村振兴上。这支团队由建筑学院毕业生组成,他们给自己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乡漂漂”。
“大学生群体既年轻又有活力,专业知识相对充足,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学习能力,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乡漂漂’团队选择乡村文旅开启异地创业的探索,对于凝聚及指导返乡大学生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具有参考性价值。”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硕士生李晨阳根据“乡漂漂”团队的创业实践,组建学生团队一起围绕“高校毕业生异地创业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为题做了一个田野调查。研究发现,推动高校毕业生选择异乡创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城市角度来看,专业发展受限、就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以及职业上升空间有限等因素构成了显著的推力。
以“乡漂漂”团队为例,成员纷纷反馈,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和城市创业的同质化竞争,促使他们寻求新的发展方向。恰是乡村发展的需要给了他们发挥所长的舞台。
调查组提到,从乡村角度来看,政策支持、投资价值、创业机会和适宜的生活节奏构成了重要的拉力。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周边,乡村地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较低的创业成本和较慢的生活节奏,为年轻创业者提供了更多试错和积累的机会。
然而,高校毕业生在乡村创业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专业人才匮乏、信息流通不畅、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资源获取难题,以及文化差异适应、社交网络建立、村民沟通等本地化融入障碍,都给创业带来了诸多困难。调查组通过对“乡漂漂”团队的深入研究,结合蒂蒙斯模型,总结出高校毕业生异乡创业需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从选择与准备阶段(3-6个月)的目标区域选择、市场调研和创业计划制定,到启动阶段(6-12个月)的工商注册、团队组建和资金筹措,再到发展阶段(6-12个月)的产品打造、市场开拓和运营体系建立,进而进入稳定与扩展阶段(12-18个月)实现业务多元化和规模扩张,最终达到持续创新阶段,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并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这一实践路径表明,高校毕业生异乡创业需要3-4年时间循序渐进,在各阶段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发展策略,最终实现创业者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调查组表示,为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提出了十条建议:政府层面,一是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异地创业高校毕业生的特殊需求,促进其顺利融入乡村发展;二是推动乡村创业数字化建设,构建乡村振兴信息共享数据库;三是在各级农业农村行政部门设立专门工作小组,精准引导和支持创业需求;四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提升乡村的专业人力物力资源丰富度;五是优化调整乡村创业补贴政策,向创业初期倾斜;六是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工作;七是记录和分享在乡村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经历。高校层面,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投身乡村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可调配资源,为初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全面的指导和服务;三是为高校毕业生增加创业地点的指导和咨询,形成良性互动格局。
“乡漂漂”团队认为,高校毕业生异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创业环境、加强指导服务,帮助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实现人生价值,为乡村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撰文:吴凤思 林广思 陈梦芸 李晨阳
【来源】华南理工大学杠杆炒股爆仓